假发作坊雇佣扶贫户童工:12岁女孩日编15顶假发月薪仅500元
近年来,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,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。然而,在一些偏远地区,仍存在一些不法企业利用扶贫政策,雇佣童工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,严重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。近日,一起假发作坊雇佣扶贫户童工的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。
据悉,这家假发作坊位于我国某贫困山区,主要生产假发。该作坊以扶贫名义雇佣了多名来自扶贫户家庭的未成年人,其中最小的只有12岁。这些孩子们每天要编织15顶假发,月薪仅500元。
据调查,这些童工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,劳动强度极大。他们每天要面对的是单调、重复的劳动,不仅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,而且学习、成长也受到了极大阻碍。更为严重的是,这些童工在工作中还可能接触到有害物质,对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。
事实上,我国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明确规定,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,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。然而,这家假发作坊却无视法律规定,利用扶贫政策,将童工作为廉价劳动力,严重侵害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。
这一事件暴露出我国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。一方面,部分扶贫政策执行不到位,导致不法企业有机可乘;另一方面,一些贫困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,使得孩子成为不法企业的牺牲品。
针对这一问题,有关部门应采取以下措施:
1. 加强对扶贫项目的监管,确保扶贫资金、物资、项目等真正惠及贫困群众,防止不法企业利用扶贫政策谋取私利。
2. 加大对违法雇佣童工行为的打击力度,对涉及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处罚,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。
3. 加强对贫困家庭的教育引导,提高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,从根本上减少童工现象的发生。
4. 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,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和保护,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。
总之,假发作坊雇佣扶贫户童工事件再次敲响了未成年人保护的警钟。我们应从这一事件中汲取教训,切实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,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、快乐的成长环境。同时,全社会也要共同努力,共同呵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,为我国扶贫事业贡献力量。
- • 全球最大中药配方颗粒基地投产,年产值冲刺300亿元,中药产业迎来新篇章
- • 全国首个“无人农场”在蒙城落地,机器人种麦亩产突破1300斤,农业现代化迈出新步伐
- • 村庙“求子洞”猥亵案:假和尚借“送子仪式”性侵留守妇女,道德沦丧令人发指
- • 光伏板下芍药盛开,“农光互补”模式助力亩均收益突破万元
- • 亳州锅盔夹腊肉荣登中华名小吃榜单,非遗工坊月销10吨创新高,传承美味再掀热潮
- • 扶贫牛被盗宰,GPS追踪竟指向副县长家宴酒店冷库
- • 亳州乡村CEO计划扬帆起航,百名青年返乡领办合作社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亳州非遗“二夹弦”绝技传人收徒,00后戏迷跨省拜师传承传统文化
- • 5G赋能智慧物流园投用,中药材配送时效缩短50%,助力中医药产业升级
- • 亳州拟建“华佗医学院”:投资百亿,对标协和,打造医学教育新标杆
- • 老子文化园光影秀:3D投影演绎“道法自然”,争议中如何避坑?
- • 蒙城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启用,5000名儿童享课后托管公益服务
- • “送教上门”:关爱重度残疾儿童,年度服务超1万课时,温暖陪伴助力成长
- • 扶贫资产管理平台上线,50亿元收益精准到户,助力脱贫攻坚战
- • “庄子大道更名万达路,引万人请愿,政府紧急叫停: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商业利益的碰撞”
- • 芡河生态游:泛舟荷花荡,聆听老船夫讲述“庄子钓鱼”传说
- • 涡河沿岸留守儿童溺亡事故频发,防溺水课竟被挪用补数学——教育资源的错位与反思
- • “网红葡萄”滞销烂地,农民借网贷投资反欠债百万:揭秘农村电商困境
- • 退耕还湿工程获全球环境基金支持,万亩滩涂焕新颜成为候鸟天堂
- • 光伏板惨遭冰雹砸毁,村民反背贷款怒拆设备抵债:悲剧背后的民生困境
- • 药商转型直播翻车:百万粉丝账号卖“壮阳药”被封,供应链暴雷,揭秘直播带货的暗流涌动
- • 利辛一村37名逝者连续三年领扶贫补贴:四县联查“死人保”背后的真相
- • 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空置:免租三年却无人问津,养鸡场成唯一租户背后折射出哪些问题?
- • 民办学校高薪挖角致公立教师荒,教育局发文“禁止流动”遭抵制
- • 市政公园警用无人机化身“空中交警”,护航学生放学安全
- • 村卫生室扶贫药柜过期五年,老人服药后肝肾衰竭,院长称“吃不死人”
- • 老子中学强制背诵《道德经》引争议,学生称“考试默写不如背单词”
- • “零彩礼”背后:天价改口费现象引发社会关注
- • 亳州社会组织扶贫基金成立,累计募集善款超2亿元,助力脱贫攻坚战
- • 巩店梨花节“以花代币”:摘花换门票致梨园秃了一半
- • 尉迟寺史前遗址博物馆盛大开馆,揭秘五千年前“中国原始第一村”
- • 庄子大道施工挖断水管,三千户居民提桶抢消防车水:一场突如其来的生活危机
- • 全球最大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基地正式投产,年产能覆盖全国需求50%
- • 京东亚洲一号亳州智能物流园投运,助力中原六省物流升级
- • 亳州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50万亩,全国市场占有率超40%,打造中药产业新标杆
- • “亳芍”地理标志产品出口额翻番,成功打入RCEP市场
- • 全球亳商大会设立“先贤精神奖”:传承名人文化,创新项目再领风骚
- • 天静宫春季祭典现“老子元宇宙”:VR头显沉浸式问道引信徒争议
- • “二十四节气养生茶”研发成功,亳菊+枸杞茶饮风靡白领圈
- • 亳菊提取物获欧盟认证,深加工产品出口额年增200%,中医药国际化再迈新台阶
- • 亳州剪纸大师匠心独运,50米长卷《药都百景图》惊艳国家博物馆
- • 张园汉墓文物特展盛大开幕:曹操家族珍宝首次亮相,预约攻略助您一睹为快!
- • 谯城药商创新举措引争议:AI中医助手扫码问诊,传统医师集体 ***
- • 老子文化节变传销舞台:千人交5万拜“道商导师”,兜售三无保健品
- • 扶贫羊耳标造假事件:同一批编号重复使用,实际数量不足上报1/10
- • 古井集团智能酿造车间投产,生产效率提升40%,引领行业智能化升级
- • 蒙城港首航合肥,江淮运河支线激活水运经济新活力
- • 长三角首个“跨省通办”服务中心启用,政务服务无缝衔接开启新篇章
- • 《亳州传奇》大型实景演出盛大首演,打造沉浸式体验三国王朝风云
- • “共享农田”变资本游戏:城里人认领一亩地,农民反成打工仔
- • 棺材产业遭遇寒冬,老匠人无奈改行送外卖:“手艺换不来馒头”
- • 亳州汉服设计大赛盛装揭晓,中药纹样服饰闪耀纽约时装周
- • “鼓盆而歌”丧仪变闹剧:家属雇人唱《小苹果》,老者怒砸音响
- • 涡阳蒙城争抢“庄子故里”名号,学者呼吁:不如多修几条旅游专线
- • 量子算命席卷农村:老人卖牛买“能量符咒”祈愿子孙金榜题名
- • 北关历史街区商户集体罢市:文旅集团强收30%流水分成引发争议
- • 亳州试点“以药抵房”:中药企业可抵押药材申请贷款,创新金融助力中医药发展
- • 公租房分配名单现豪车车主,住建局回应:系统漏洞已修复
- • “一网通办”助力流动人口子女入学,实现随迁就读保障率100%
- • 亳州方言保护计划遇冷:百万点击量不敌网红翻唱《学猫叫》
- • “百家宴”食品安全风波:30人腹泻住院,主办方竟称“野菜本来就会拉肚子”
- • 古井集团智能酿造车间投产,生产效率提升40%,引领白酒行业智能化新篇章
- • 全国中药材炮制大赛永久落户亳州,培育百名非遗传承人,传承千年技艺焕发新活力
- • 亳州四县联查“死人保”:利辛一村37名逝者仍领低保三年,揭开低保乱象背后的真相
- • 乡土专家再获殊荣,50位农民获高级农艺师认证
- • “土壤医院”革新农业科技,治愈10万亩盐碱地,亩产翻倍奇迹再现
- • “共享药房”上线引发争议:百万押金门槛引质疑,脱离民生需求?
- • 尉迟寺遗址保护区违建农家乐引发争议,文物局执法遭遇村民锄头阻拦
- • 蒙城肉牛托管养殖模式助力贫困户增收,零成本年分红5000元
- • 百万头养猪场环评未过,村民联名要求重新选址:环保与民生的冲突如何解决?
- • 全国首例“无人农场”遭遇村民破坏,机器人夜间被砸成废铁: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与反思
- • 区域协同发展沦为空谈:谯城拒向三县开放中药材检测中心引争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