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:生态修复让“黄金水道”重获新生
在皖北大地蜿蜒流淌的涡河,曾是淮北地区跨豫皖两省的骨干排水河道,承载着沿岸数百万人口的生计与梦想。这条发源于河南开封黄河岸边的水系,历经千年沧桑,却在近代工业化浪潮中一度黯然失色——非法码头林立、水质污染、航道淤塞,让这条"黄金水道"蒙上阴影。然而,随着近年来生态治理与非法码头清理行动的持续推进,一幅"河畅、水清、岸绿、景美"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多部门联动:铁腕拆除非法码头
2025年初春的蒙城县漆园街道,一场由街道办事处牵头,水务、交通、环保等八部门联合执法的专项行动,对涡河岸边的5座非法码头实施了依法拆除。这些码头长期违规占用岸线资源,装卸作业扬尘污染水体,成为河道生态的"顽固病灶"。类似的场景在7月底的茨淮新河沿岸同步上演,拆除设备后的码头场地经过复垦复绿,逐渐恢复自然肌理。当地居民回忆:“以前码头昼夜作业的噪音让人难以入睡,现在终于能看见河岸本来的样子了”。这种"属地 *** 牵头+多部门协同"的治理模式,有效破解了以往河道管理中的权责碎片化难题。
生态修复:从疮疤到绿肺的蜕变
治理后的抛泥区变身生态缓冲区,是工程中最富创意的转折。在谯城区沙土镇的航道整治现场,绞吸船将疏浚产生的泥浆通过管道输送至140亩的抛泥区,这些曾被视作废弃物的泥沙,经过科学处理后成为培育水生植物的天然基质。沿岸乡镇同步推进的生态护岸工程,采用"格宾石笼+植物根系固土"技术,既防止水土流失又为鱼类提供栖息空间。涡阳县河长制办公室的监测数据显示,治理河段的水质COD(化学需氧量)指标较三年前下降42%,岸边鸟类种群数量翻了一番,曾经因污染绝迹的银鱼重现水域。
黄金水道重生:航运与生态的双赢
站在新建的500吨级航运港口眺望,绞吸船在河面划出的航迹如同一条银色缎带。航道整治工程完工后,涡河将实现全年通航,船闸通过能力提升300%,相当于每小时可多通过8艘满载货物的船舶。亳州市航运协会算过一笔账:采用内河运输比公路运输每吨货物减少碳排放约65%,全线贯通后预计年替代公路货运量达120万吨,相当于减少3万辆重型卡车的尾气排放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航道整治中创新的"生态疏浚"工艺,通过控制挖泥深度保留底栖生物群落,使航运效率提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得以兼得。
长效机制:河长制下的全民守护
傍晚时分的涡阳滨河公园,河长信息公示牌前常有驻足查看的市民。这套覆盖县、乡、村三级的河长体系,将河道管理责任具体到人,配合"智慧水务"平台的实时监测,形成"问题发现-交办-整改-反馈"的闭环。蒙城县开发的"河道卫士"APP,鼓励群众拍摄举报环境问题,上线半年收到有效线索237条,兑现奖励1.2万元。曾经的码头工人老张如今转型生态护岸员,他感慨:“以前挣的是破坏环境的钱,现在领的是保护家园的工资”。这种"专业监管+公众参与"的共治格局,正在筑牢生态修复的防线。
夕阳西下,货轮鸣着汽笛驶过蒙城闸,岸边的芦苇丛中白鹭翩跹。这条穿越两省十县的古老河流,正以崭新的姿态诠释"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"的深刻内涵。当清洁能源船舶的轮廓逐渐取代冒黑烟的拖船,当垂钓者的笑声回荡在昔日的码头废墟上,涡河治理的故事已然超越单纯的环境整治,升华为一场关于人与自然和解的生动实践。在这条生态廊道上,每一朵浪花都折射着发展理念的变革,每一段航程都丈量着文明进步的尺度。
- • “送教上门”服务助力重度残疾儿童,年度累计课时突破2万,照亮成长之路
- • 乡村墙绘大赛盛大启幕,百名艺术家共绘“药都本草长卷”
- • 民办学校高价挖角公立教师,乡镇中学月流失骨干教师8人:教育资源的失衡引发关注
- • 老子文化学院招生惨淡,国学硕士就业率仅15%:传统教育面临严峻挑战
- • 特教学校募捐款被挪用,聋哑生用粉笔写满操场:我们要上学
- • 合办“老庄文化节”亏本500万,县长吐槽“专家论坛矿泉水就花了10万”:一场文化盛宴背后的尴尬
- • 全国首例“无人农场”遭遇村民破坏,机器人夜间被砸成废铁: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与反思
- • 亳州首座万象城开工,皖北商业能级迈上新台阶
- • 揭秘跨县假种子产业链:蒙城包装、涡阳贴牌、利辛会销洗脑
- • 庄子祠实景剧《逍遥游》全息投影技术引争议,观众调侃“鲲鹏似塑料风筝”
- • 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:亳州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
- • 庄子生态村生态危机:臭水沟与粪便直排威胁村民饮用水安全
- • 雀巢亳州工厂扩产,药食同源饮品直供欧美市场
- • 曹操运兵道乡村文化节盛大开幕,三国主题民宿一房难求,游客纷至沓来共赏民俗盛宴
- • 老子文化园周边摊贩遭遇暴力取缔,残疾摊主痛哭:活路被断!
- • 安徽省亳州市某药企因违规变更生产地址被处以60万元罚款
- • 留守妇女被“女德班”洗脑:跪地擦洗全村男人鞋称“修炼柔德”,传统美德还是精神枷锁?
- • 涡阳闸北镇创新养殖模式:光伏羊亮相,板上发电板下牧羊
- • “老人捐光低保金建‘赎罪教堂’,子女报警无果:教会渗透扶贫村之谜”
- • 清明烧纸引发山林大火,村民拒担责:“祖宗规矩,烧塌天也得烧!”
- • 华佗中医院拖欠供应商3亿,院长称“ *** 补贴未到位”引多方扯皮
- • 亳州民乐团奏响《十番锣鼓》,非遗乐音在国家大剧院绽放京城
- • 智慧警务系统上线,重点区域警情响应时间缩短至3分钟,守护平安新篇章
- • 万亩芍药田遭无人机喷洒农药误伤,花农索赔200万元引发关注
- • “庄子大道更名万达路,引万人请愿,政府紧急叫停: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商业利益的碰撞”
- • 华祖庵千年银杏树遭游客刻字,文物保护部门紧急加装AI监控,守护历史遗产
- • 政府叫停白酒扩产项目,转向药膳食品新赛道:争议中前行的产业转型之路
- • 中日韩三国共祭商汤大典,亳州荣膺“东亚文明起源城市”
- • 亳州保税物流中心成功查获跨国药材走私案,涉案犀牛角估值超亿元
- • 花戏楼村“面子工程”曝光:外墙刷白漆,屋内漏雨十年无人修
- • 漆园古镇拆迁补偿悬殊:干部亲属获赔是普通村民5倍,引发社会关注
- • 全球亳商大会设立“先贤精神奖”:传承名人文化,创新项目再领风骚
- • 亳州涡河桃花水母再现,水质改善见证“十年治污”成效
- • 亳州打造200亿产业引导基金,聚焦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领域发展新引擎
- • 亳州高考本科达线率连续三年提升,农村学子占比超六成,彰显教育公平新成果
- • 避坑警告:揭秘“庄子故里”得道鸡犬升天”雕塑群背后的真相——实为乡镇企业广告牌
- • 亳州拟建“华佗医学院”:投资百亿,对标协和,打造医学教育新标杆
- • 亳州“中国药膳之都”引资本追逐,10家预制菜龙头争建中央厨房
- • 华佗诞辰纪念日升格为国际中医药文化节,30国代表共襄盛举
- • “美食高铁专列”首发,亳州牛肉馍香飘车厢,开启高铁美食新体验
- • 老子文化节变传销舞台:千人交5万拜“道商导师”,兜售三无保健品
- • 马店孜镇“复活”牛耕大赛,耕牛 *** 躺平笑翻观众
- • 皖北更大粮食烘干仓储基地正式启用,年保粮能力突破50万吨
- • 蒙城庄子祭祀大典举行,百名学者共论道家文化当代传承
- • 石弓镇扶贫车间变仓库,留守妇女跪求复工:她们宁愿打工不愿领低保
- • 江淮汽车蒙城基地盛大投产,新能源物流车年产能突破10万辆
- • 村民集资建“南华经塔”,却禁本地人入内,外地游客收费888元,引发争议
- • 古井贡酒酿造技艺数字存档,千年酒曲微生物基因图谱公布:传承与创新共绘酒文化新篇章
- • “美食外交”出新招,亳州药膳宴成外宾访华指定菜单
- • 逍遥谷梦碎:投资60亿文旅项目资金链断裂,沦为放羊场
- • “网红葡萄”滞销烂地,农民借网贷投资反欠债百万:揭秘农村电商困境
- • 中药集市乱象:假药祈福,毒蛇泡酒冒充“华佗驱邪方”致多人中毒
- • “利辛柳编申遗成功:传统技艺传承者老匠人因订单被机器取代悲剧离世”
- • “二月二龙抬头”:老街剃头匠免费为儿童理“龙头”,传承民俗盛典
- • 苔干合作社分红现场:农户更高领20万,订单农业初显成效
- • 长三角首个“跨省通办”服务中心启用,政务服务无缝衔接开启新篇章
- • 农机共享平台上线:手机预约收割机,耕作成本降低40%,农业现代化再迈新步伐
- • 利辛保姆品牌升级:AI家政培训基地获国家认证,引领家政服务新潮流
- • 涡阳公交老年卡遭盗刷,监控揭示年轻人凌晨狂刷买早餐惊人真相
- • 乡村魔幻现实:废弃小学变身怀旧民宿,半夜播放眼保健操,唤醒儿时记忆
- • 亳州保税物流中心成功查获3吨走私犀牛角,跨国药材黑产链被一网打尽
- • 亳州民乐《十番锣鼓》在维也纳奏响,非遗乐团海外巡演展示中华传统文化魅力
- • 比亚迪投资50亿建亳州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基地,助力亳州经济发展,创造万人就业岗位
- • 龙虾养殖户血本无归:饲料公司跑路,千亩塘口浮满死虾,养殖行业面临重大危机
- • 全市推行“以劳代偿”机制,环境违法者参与公益植树抵罚金,共建绿色家园
- • 全国首家中药渣生物质发电厂投产,年供电1.5亿度,绿色能源新篇章开启
- • 庄子IP咖啡店倒闭潮:逍遥拿铁、鲲鹏蛋糕被吐槽“又贵又难喝”
- • “六一战略”助力皖北经济腾飞,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领跑,民间投资贡献率创新高
- • 市政公园警用无人机化身“空中交警”,护航学生放学安全
- • 华佗故里倾力打造“世界药圃”,引种3000种珍稀药用植物
- • 甲辰年华佗诞辰1880周年全球祭典,百国中医共演五禽戏,传承千年国医文化
- • 中国建材集团新材料产业园盛大投产,年产值预计突破80亿元